本期导语:

        2015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伦达尔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我国科学教首次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屠呦呦的评语为:“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  

诺贝尔医学奖养成记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父亲是一位开堂坐诊的大夫,因此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也是她后来探索中药学的奥秘的根源。…[阅读全文]

诺贝尔医学奖养成记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父亲是一位开堂坐诊的大夫,因此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也是她后来探索中药学的奥秘的根源。
      屠呦呦的名字取自《诗经 小雅》中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而根据朱熹的注释,这里的“蒿”指的正是青蒿。或许在冥冥之中,注定了屠呦呦的一生与这株小草结下不解之缘?
      出身于中药世家的屠呦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身位大夫的父亲影响。那时,每当父亲去书房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他旁边,装模作样摆本书看。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童年的屠呦呦就是在读图识中药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中医药的启蒙教育,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屠呦呦爱上了医学。
[阅读全文]

青蒿素的前世今生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1959-1962年,参加了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阅读全文]

青蒿素的前世今生
1956年
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Lour.)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 L.var.lanceolata Bge.)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
1959-1962年
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
1967年
1967年5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和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了抗药性恶性疟疾防治全国协作会议,组织60多家科研单位协力攻关,制定了三年科研规划,称为“523任务(523项目)”。
1969年-1992年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疾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从此开始了与青蒿素的不解之缘。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她查阅大量文献,借鉴了古代用药的经验,设计了多种提取的方法,终于在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1992 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发明出双氢青蒿素(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阅读全文]

抗疟神药――青蒿素

1969年,各项科研工作都已停顿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现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参加一个代号为“523”的战备项目。…[阅读全文]

抗疟神药――青蒿素
      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又有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的经验,当时在大多数学术权威都被打倒的情况下,她被委任为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
      工作组耗时3个月,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选出的胡椒“虽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并不理想”,而“曾经出现过68%抑制疟原虫效果”的青蒿,在复筛中因为结果并不好而被放弃。
      其后,屠呦呦在重新复习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用药的,她由此想到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温破坏药物效果”。据此,她改用低沸点溶剂,果然药效明显提高。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分离获得的第191号青蒿中性提取物样品,显示对鼠疟原虫100%抑制率的令人惊喜的结果”。
...[阅读全文]

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治愈率达97%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上个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影响严重。…[阅读全文]

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治愈率达97%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上个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影响严重。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对脑疟等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青蒿素类药物可口服、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甚至可制成栓剂,使用简单便捷。但为了防范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目前普遍采用青蒿素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复方疗法。
      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
      仅在赞比亚,由于综合运用杀蚊措施和青蒿素类药物疗法,2008年疟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
      据世卫组织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已有11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达到100%,另有5个非洲国家覆盖率为50%至100%。而在2005年,仅有5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为50%至100%。
...[阅读全文]

“三无”诺贝尔医学奖

尽管青蒿素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病人,但屠呦呦的个人努力并没有充分得到世人认可,尤其是在国内。2011年屠呦呦获拉斯克奖时,就曾引发疑问:青蒿素为何没有拿到国内的科技大奖,反而先拿到了国外的大奖?…[阅读全文]

“三无”诺贝尔医学奖
      尽管青蒿素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病人,但屠呦呦的个人努力并没有充分得到世人认可,尤其是在国内。2011年屠呦呦获拉斯克奖时,就曾引发疑问:青蒿素为何没有拿到国内的科技大奖,反而先拿到了国外的大奖?
      在拉斯克奖颁奖期间陪同屠呦呦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疟疾研究室研究员苏新专认为,从青蒿到抗疟药,各种各样人的贡献肯定少不了,但拉斯克奖并没有颁给整个组织,这是因为“作为一个鼓励科学发现的奖项,拉斯克奖倾向于只授予最初始的发现者”。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
      然而,正是这位备受赞誉的药学家却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而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阅读全文]

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