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行业动态 -> 《自然》推送:一类新的DNA或许为我们解读为何癌症如此难治!
《自然》推送:一类新的DNA或许为我们解读为何癌症如此难治!
时间:2019-11-25 09:58:17  作者:微微  来源:学术经纬
今天,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癌症的重要发现。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的一支联合团队指出,一类奇怪的DNA,可能是癌症难治的关键。
  DNA作为我们身体最为神秘的组成部分,承载了人类身体里面的各种遗传物质。很多科学家通过DNA来找寻生命的起源,甚至试图想用进化论来解释人类生命的整个发展过程。但DNA的神秘之处就在于它的难以琢磨和多样性,近日科学家发现一类奇怪的DNA,或许能够打开治疗癌症的大门。
  今天,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癌症的重要发现。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的一支联合团队指出,一类奇怪的DNA,可能是癌症难治的关键
图片来源于《自然》
  相信我们的读者朋友们都知道DNA的名字。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DNA上编码了生命的蓝图。在一个典型的人类细胞里,都有23对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染色体,它们的平均大小虽然只有6微米,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的模样。但如果把一个细胞里的DNA拉直,头尾相连,那么总长度就可以接近2米!而如果把人体内所有细胞里的DNA拼接在一起,总长度更是太阳系直径的两倍!
  而生命的精妙之处则在于,虽然DNA里有着如此浩瀚的遗传信息,每一条基因的表达,却都受到了精确的调控。在人类和其他真核生物里,通常情况下,DNA都会紧紧缠绕在一种叫做“组蛋白八聚体”的结构上。等到需要使用某段DNA的遗传信息时,这些紧紧缠绕的DNA才会松开。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有点类似我们古代的“竹简”。平时它都被折叠起来,只有在被阅读时才会被展开。
  但科学家们发现,癌细胞里的DNA,看起来有些不一样。
  2014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发现,癌细胞里存在一种叫做“染色体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缩写是ecDNA)的特殊DNA。顾名思义,它并不像传统的DNA那样被压缩在染色体中。而且,这种DNA能让癌细胞发生快速变异,与癌症治疗的耐药性有关。2017年,在《自然》杂志上,研究人员们又发现,带有致癌基因的ecDNA,其出现的频率要比预期高出非常多!在健康的人类细胞里,几乎看不到它们的痕迹。而在将近一半的人类癌症里,都可以观察到ecDNA。
  而在这项研究里,利用超结构成像技术、光学测绘、以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科学家们对ecDNA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我们在癌细胞里看到了染色体DNA(蓝色箭头)和ecDNA(橙色箭头)
  具体来看,科学家们指出,ecDNA是一种特殊的环状结构,看起来有点像细菌里的质粒DNA。而结构上的分析则表明,这类独立于染色体存在的环状DNA,在表达上并不怎么受限,而是很容易就启动转录和表达的程序。不幸的是,在这些DNA上,往往都是一些致癌基因。因此,癌细胞能够熟练地使用ecDNA,启动大量致癌基因,帮助它们快速生长,并对环境快速做出反应,产生耐药性。
  更可怕的是,当癌细胞发生分裂时,这些ecDNA并不像染色体那样,会被平均分配。相反,一个子细胞里,可能获得大量的ecDNA,而它上头可能全是致癌的基因。这样的细胞也会更具危害。2017年,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也证实,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癌细胞的突变数量是多是少,并不会影响患者的预后。相反,基因拷贝数变化越多的患者,癌症就越难治,他们的预后也就越差。
研究示图
  “这是一个颠覆性的发现。癌细胞ecDNA与普通DNA的形状不一样,这个发现有非常重要的潜在价值。它不但能帮助我们理解癌症的生物学,也会对临床带来影响,”本研究的通讯作者之一Paul S. Mischel教授说道:“通过表明ecDNA是一种环状结构,并且揭露它的表观遗传学结构,我们发现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它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癌细胞里已遭破坏的基因组和表观遗传学组,为其3D结构带来了新的洞见。这在结构基础上让我们理解为何一些特定的癌细胞如此具有侵袭性。”
  再生医学网认为,我们常见的癌症疗法有化疗、靶向疗法、免疫疗法等,这些疗法都在治疗不同癌症中均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而今天说的靶向ecDNA的新疗法能否给难治性癌症带来新的机遇?让我们拭目以待。
关键字:DNA
反馈
版权所有2012-2019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网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1013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