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医学的问世意味着医学正式步入重建、再生、制造和替代器官的新时代,为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症等带去新的研究方向,为组织器官损伤的修复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11月即将过去,再生医学领域都发生哪些大事?都有什么最新进展呢?小编梳理了这个月
再生医学网报道的关于再生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重大新闻,供大家阅读。
图片来源于网络
1、耶鲁大学科学家成功培育拥有功能性血管状系统的类脑器官
来自耶鲁大学干细胞中心In-Hyun Park研究组在Nature Methods杂志发表了题为“Engineering of human brain organoids with a functional vascular-like system”的文章,在其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建立了具有功能性血管状系统的类脑器官(vhCOs),为研究人类大脑发育与疾病提供了重要工具。
2、德国科学家利用新型基因疗法治疗淋巴瘤
德国弗莱堡大学医院首次用一种新颖的基因疗法治疗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所谓的CAR-T细胞疗法,将患者的免疫细胞(即淋巴细胞)在实验室中经过基因改造,从而可以识别并抵抗癌细胞。治疗后的初步检查表明效果很好。
3、基因编辑成体干细胞治疗艾滋病合并白血病取得突破性进展!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陈虎、胡亮钉、张斌专家团队,与北京大学等单位紧密合作,开展CRISPR基因编辑造血干细胞技术研究。他们在前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一名艾滋病合并白血病患者,在中华骨髓库中找到合适健康供者后,体外利用CRISPR技术实现了临床级别正常供者造血干细胞中CCR5基因敲除,在造血干细胞移植科胡亮钉教授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将经过基因编辑供者来源的CD34+成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移植后4周,患者处于完全缓解状态,供者型细胞嵌合率达100%。经过19个月的随访显示,患者白血病处于持续完全缓解状态,该患者的造血系统得到恢复,经基因编辑后的成体造血干细胞可以在人体内长期稳定存在,未检测到脱靶效应等相关副反应。
4、日本研究出无需匹配血型的人造血 可常温保存1年
日本防卫医科大学近日研究出一种可以挽救许多人生命的人造血,这种人造血能够在常温下保存1年以上,且无需匹配血型,即所有血型都通用。目前该研究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了证实,下一步将研究人造血的安全性,并着手在人体中尝试。
5、注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取得重要进展!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NSAID相关性胃溃疡猪模型,发现相比于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通过内窥镜在粘膜下注射递送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ADMSC)在第7天和第21天时快速地促进溃疡愈合,并产生更少的炎性浸润,增强再上皮化(reepithelization)和新血管形成(neovascularization)。
6、荣登《自然—生物技术》封面!中国科学家首次实现活细胞RNA标记与无背景成像
再生医学网从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了解,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杨戈、朱麟勇等教授,经过7年合作研究,在荧光RNA剂活细胞RNA成像领域获突破性进展。这项进展,让我国在荧光RNA的研究中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悉,此次杨戈、朱麟勇等教授原创的系列高性能荧光RNA,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不同种类RNA在动物细胞内的荧光标记与无背景成像。11月5日,该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
7、《Science》重磅推送:干细胞与淋巴系统在毛发再生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Elaine Fuchs教授及其团队发现干细胞确实能够影响组织再生。这项研究鉴定出干细胞用来跨过壁龛传递信号的分子协调工具。相关研究结果于2019年10月31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em cell–driven lymphatic remodeling coordinates tissue regeneration”。
8、Nature》:首张人胚胎造血和免疫系统发育过程的单细胞图谱问世!
近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上刊登了一篇新论文,论文内容揭示了由胎肝驱动的人胚胎造血和免疫系统发育过程的单细胞图谱,这是世界首张单细胞图谱,由美国纽卡斯尔大学和威康桑格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共同研究而成。
9、胚胎晚期和青年阶段的骨髓中会出现造血干细胞“波动性”现象
来自Hubrecht Institute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晚期胎儿和年轻人的骨髓中会出现了以前从未被发现到的“造血波动”现象。这种短暂的造血过程填补胚胎血液生产结束与成年骨髓造血开始两者之间的空白。相关结果于11月4日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
10、ASH 最新报告:美国首个CRISPR编辑T细胞疗法取得初步进展
近日,在第61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中,有一项报告获得了全场瞩目。这项报告的内容是关于CRISPR编辑免疫细胞安全性的临床试验。对于CRISPR是否能够编辑免疫细胞,之前一直是尚未知晓的谜题,这次科学家给出了足够的证据,证明可行性。
11、科学家揭示肠道干细胞受损的自愈机制 助力新药研发
研究人员日前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文章报告说,他们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位于受损肠壁细胞层下的肌肉细胞能在干细胞功能受损时释放一种名为R-spondin 3的信号传导蛋白,让其余的健康细胞承担起干细胞的任务,增殖产生子细胞,修复受损区域组织。
12、《细胞》推送:“鸭梨山大”居然能造成免疫细胞的损伤!
长期压力,不仅反映在情绪失调上,背后可能是全身心的崩溃。根据浙江大学靳津教授和东南大学柴人杰教授共同指导的一项新研究,长期压力造成焦虑的重要原因,竟是免疫细胞先被“压垮”,出现代谢功能紊乱!这项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顶尖学术期刊《细胞》上。
13、《Nature》子刊推送:我国科学家揭示小鼠卵巢上皮干细胞身份属性
近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最新报道了一篇小鼠卵巢上皮干细胞身份属性的文章,文章是由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曾艺研究组发表。
这项研究首先发现Procr在约10%的卵巢上皮中表达,Procr阳性细胞分布在卵巢上皮多个位置,不局限于以往报道的卵巢门niche的位置。谱系示踪实验证明,Procr阳性细胞是排卵后卵巢上皮损伤修复的主要细胞来源。Procr阳性细胞在排卵后,可能通过对称分裂迅速扩大Procr干细胞池,从而帮助破裂口快速地修复。通过靶向性杀伤Procr阳性细胞,研究者验证了Procr阳性细胞对损伤修复的重要作用。
14、美科学家首次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为3名癌症患者治疗!
近日,来自美国的科学家们首次尝试使用基因编辑工具—CRISPR来治疗癌症患者,截至目前为止,接受治疗的3名患者似乎是安全的,目前研究人员还无法确定是否能够利用CRISPR来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
15、人类心脏能够和斑马鱼一样拥有再生能力吗?这项研究来告诉你!
来自CHLA Saban研究所的研究员Michael Harrison博士希望通过对斑马鱼的研究来找到心脏再生的秘密。
Harrison博士说:“我们对斑马鱼感兴趣是因为它们的心脏具有惊人的再生能力。斑马鱼可以清除受损的心脏组织,并用新鲜的,功能正常的心肌细胞代替。”然而,其中的分子机制目前并不完全清除。
Harrison博士的研究目标是揭示斑马鱼从心脏损伤中恢复的机制。相关结果可能有助于为患有先天性心脏缺陷的婴儿或遭受心脏病的患者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16、我国科学家揭示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的作用机制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焦建伟研究组通过对不同时期小鼠胚胎大脑进行切片染色观察发现,小胶质细胞在早期胚胎大脑中大量分布于神经干细胞丰富的室管膜区和室管膜下区(VZ/SVZ),而皮层板区域几乎没有分布。同时观察到组蛋白变体H2A.Z.2丰富表达于VZ/SVZ区域的神经干细胞中。
17、鉴别癌症干细胞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或能阻止癌症的扩散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休斯顿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癌症干细胞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生物标志物,其或能指挥癌症的生存和扩散,相关研究结果或有望帮助研究人员开发新型药物来靶向作用癌症干细胞,从而抑制癌症进展。
18、中国科学院研究T细胞再生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王金勇课题组及合作团队共同合作在T细胞再生长期技术攻关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该研究首次鉴定出诱导多能干细胞高效产生T细胞种子细胞(T cell Precursors)的关键转录因子组合Runx1和Hoxa9,为再生T细胞临床转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借鉴。
19、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周光宏团队打造中国第一块肌肉干细胞培养肉!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周光宏团队用动物干细胞生产研发出我国第一块肌肉干细胞培养肉,该团队使用第六代猪肌肉干细胞,经过约20天培养得到重达5克的培养肉。
20、我国科学家在利用干细胞治疗胸腺癌小鼠实验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11月22日报道,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教授王金勇及其研究团队说,这项技术成功用于治疗患有胸腺癌的小鼠。
21、CRISPR / Cas基因编辑技术新用途:有效诊断癌症
近日,弗莱堡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通过使用所谓的基因剪刀,可以更好地诊断癌症等疾病。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介绍了一种微流控芯片,该芯片可识别RNA的小片段,从而比目前可用的技术更快,更准确地指示特定类型的癌症。该结果最近发表在科学杂志“ Advanced Materials”上。
22、《自然》解开干细胞治疗心脏病之谜 修复心脏的“功臣”居然是免疫细胞!
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今天上线了一项干细胞疗法的新研究。心血管领域的知名学者Jeffery Molkentin教授通过小鼠实验表明,移植干细胞虽然可以帮助修复受伤的心脏,但干细胞发挥积极作用的机制出人意料!这项研究也为此前存在巨大争议的心脏病细胞疗法指出了新的方向。
以上就是再生医学网为您盘点的11月再生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