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很多的“小道消息”传出,2018年疯传的各种水果不能空腹吃,结果专家打脸:香蕉、柿子、橘子、番茄、牛奶、豆浆……都可以空腹吃。因为饿的时候,永远是空腹状态。2019年又有哪些无知的谣言被终结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1、EB流感10分钟侵入人体?
医学上不存在EB流感
谣言:1月,一则“防流感关爱帖”在一些微信群疯转,帖子称:“卫生局发出通知:这次的EB流感很严重,预防的方式就是要保持喉咙黏膜的湿润,不能让喉咙干燥,因此一定要多喝水。如果喉咙黏膜干燥,10分钟内病毒就能入侵体内。成人每次喝50—80毫升的温水,孩子每次喝30—50毫升……”看上去真是让人不寒而栗,事实究竟如何呢?
真相:“医学上不存在EB流感,流感和EB根本是两码事,不能混淆在一起。”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庞星火说,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由甲型H1N1、甲型H3N2亚型、乙型Yamagata系和乙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导致。
医学上确有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但其隶属于疱疹病毒家族,并非流感的病原体。据介绍,EB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可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疾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亲吻病”,为小儿常见传染病,在父母亲吻孩子、嘴对嘴喂食等行为后,儿童通过吞咽感染成人唾液中的EB病毒,从而可能导致发病。症状一般为持续发热、咽痛、扁桃体肿大等。此外,EB病毒也可能引发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鼻咽癌等疾病。
2、“超级真菌”感染死亡率达60%?
不同菌株毒力和致病性差异很大
谣言:各种药物治疗无效、致死率极高、将上演现实版生化危机……4月,一则有关中国确诊18例“超级真菌”耳念珠菌感染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疯狂传播。耳念珠菌感染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真相: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黄广华表示,公众不必过分担心,“超级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医院内部,特别是ICU内,免疫缺陷人群存在感染可能,对多数感染者现有抗菌药物治疗有效。
据介绍,耳念珠菌具有超强耐药性和高达60%的血液感染死亡率,因而被称为“超级真菌”,其部分临床菌株,用当前抗真菌药物完全无法控制。这种被媒体冠以“超级真菌”的耳念珠菌,最早于2009年在日本发现,但耳念珠菌从何而来目前还不确定。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刘伟认为,耳念珠菌不同菌株在细胞形态、毒力和致病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将其笼统地称为“超级真菌”并不严谨。我国目前已确诊的耳念珠菌感染,并未表现出对多种抗真菌药物耐药,而且没有因感染而死亡的病例出现,公众没有必要恐慌。
3、饥饿疗法”成为治愈癌症新途径?
饿不死癌细胞还会造成营养不良
谣言:这几年,“饥饿疗法”盛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出江湖。因为癌细胞会大量吸收人体养分,所以断食挨饿,可以饿死癌细胞,达到治愈的目的。
真相:这根本是无稽之谈。有人认为不吃东西可以让癌细胞没有能量生长,继而被“饿死”。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
癌细胞也是人体的一部分,它可以无限增殖,并和体内正常细胞争抢营养,即使你不吃不喝,它也会消耗体内储存的营养。而普通的“饥饿疗法”不仅饿不死癌细胞,还可能造成机体营养不良,影响机体正常细胞的功能,造成体能及免疫力下降,继而加速疾病恶化。
建议大家在平衡膳食基础上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及抗氧化营养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如蛋类、奶类、鱼禽畜肉、豆制品、深颜色的新鲜蔬果、全谷类食物等。
4、“狗药”芬苯达唑能击败肿瘤?
目前并未有临床数据支持
谣言:一则“患者吃‘狗药’芬苯达唑,两个月肿瘤就消失”的新闻在朋友圈流传,让很多民众将信将疑,事实怎样呢?
真相:芬苯达唑(PanacurC)是一种用于狗和其他动物驱虫的药物,目前没有临床研究支持该药能治疗癌症,现有的一些支持或反对证据均来自动物实验。
动物实验距离临床试验,乃至成为药物还有很长的距离。通过动物实验却没有通过临床试验的药物不胜枚举。芬苯达唑是一种未经过临床试验的兽药,人吃兽药本身就存在很大风险。
任何一款抗癌药的上市必须经过动物实验、药代动力学研究、临床1—3期研究等多方面的试验,来充分了解药物的安全性、有效剂量、疗效等。从动物实验来看,芬苯达唑的抗癌机制与当前的化疗机制并没有太大区别,所以仅仅凭借极少数特殊案例得出所谓治疗有效的结论,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再生医学网认为,谣言止于智者。在如今互联网发达的时代,“谣言”也是漫天飞舞,在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中,您要懂得去区分,千万不要被“谣言”所欺骗,最终使得自己身体受损。生病了就应该看医生,不能听信偏方;饿了就要吃饭,不要相信饥饿是能杀死癌症的最强武器,你要相信,科学才是您唯一应该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