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行业动态 -> 致死率提高82%!这些新冠病毒变异毒株会成为下一个Delta吗?
致死率提高82%!这些新冠病毒变异毒株会成为下一个Delta吗?
时间:2021-08-25 12:16:45  作者:lfy  来源:生物探索
Delta作为新冠病毒的变异病毒株之一,自首次出现起,就展现出其“凶残”的面貌。与原始病毒株相比较,Delta的传播性大大增强,令人几乎防不胜防,给全球各国的防疫事业增添了许多阻碍。更令人担忧的是,后续会不会出现比Delta破坏力更强大的变异病毒株。
  Delta作为新冠病毒的变异病毒株之一,自首次出现起,就展现出其“凶残”的面貌。与原始病毒株相比较,Delta的传播性大大增强,令人几乎防不胜防,给全球各国的防疫事业增添了许多阻碍。更令人担忧的是,后续会不会出现比Delta破坏力更强大的变异病毒株。

  Beta:更易引发重症,免疫逃逸程度最高
  再生医学网获悉,近日,Nature发表了题为“Remember Beta?New data reveal variant’s deadly powers”的评论文章,引发了人们对Beta变种的关注。
  Beta(B.1.351)变种最早是在2020年5月被发现于南非,曾在2020年年底在当地引发了第二波新冠疫情并扩散至全球。一些证据表明,Beta引起的南非第二波疫情期间,COVID-19的重症病例比第一波时期更为常见。
  为了确定Beta是否与重症病例增加有关,康奈尔大学的流行病学专家们对卡塔尔的Beta感染者进行了研究,并将Beta与Alpha进行了比对分析。研究文章以“Severity,criticality,and fatality of the SARS-CoV-2 Beta variant”为题目发表在预印本平台medRixv上。
  研究结果显示,与Alpha变种相比,Beta变种感染导致的重症风险高24%,发展至需要重症监护的可能性高49%,死亡风险高57%。而这与当时在卡塔尔当地的观察相符,随着卡塔尔的Beta感染的扩散与激增,急诊住院人数翻了一番,ICU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翻了两番。
  即使随着Delta变种的超强传播,Beta变种现在在它曾经占主导地位的许多地方逐渐消失,但是,其研究作者Abu-Raddad指出,与其他变体(包括Delta)相比,Beta对疫苗和患者先前感染所产生的免疫力更具抵抗力,免疫逃逸程度较高,有可能会卷土重来,再次造成严重破坏。
  而在此前Novavax新冠疫苗在南非二期临床试验时,似乎也验证了这一说法,在安慰剂组,以前是否感染过新冠对在试验过程中感染新冠的风险没有明显影响,显示Beta株存在严重的免疫逃逸,康复者的自然免疫力对该突变株有效性有限。
  Iota:老年人致死率最高将提升82%
  再生医学网获悉,近日,美国纽约卫生部的研究团队在预印本平台medRixv发布最新研究“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1.526 SARS-CoV-2 variant”,对新冠病毒变种B.1.526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分析。
  B.1.526是世界卫生组织归纳为待观察类别(VOI)的变异毒株,标签名为Iota,最早于2020年11月起源于美国,并迅速成为纽约市地区的主要变体,在美国52个州和其他至少27个国家或地区检测到了它的存在,由于缺乏广泛的基因组测序和接触者追踪数据,其关键的流行病学特征尚未得到很好的表征。
  研究通过建立多变量模型,对Iota变种进行了追根溯源。结果显示,Iota的传播率比以前传播的变种高约15-25%,免疫逃逸率增加0-10%,更重要的是,它显著增加了老年人的感染致死风险,45-64岁群体中,其感染致死风险增加了46%,65-64岁人群中,感染致死风险提升到了82%,而在75岁以上人群中,则增加了62%。
  庆幸的是,世卫组织针对这一研究进行了回应,目前共统计到2.8万例Iota变异毒株感染病例,其中超2.7万例发生在美国,因此目前并不会构成严重威胁,而未来是否会造成大规模伤害,有待进一步研究。
  除了以上两种变种外,此前在巴西成为主流变异毒株的Gamma(P.1),如今已经在75个国家存在感染记录,即使在智利的真实世界数据显示,Gamma在当地的流行并未影响疫苗的保护作用,科兴疫苗在当地的保护效力达到了65.9%,辉瑞疫苗的保护效力达到了92.6%,但是其病例占比仍然不容忽视。
  各种新冠变异病毒株的出现,给全球防疫事业造成了沉重打击,也使得许多原本防疫效果不错的国家面临窘境。对此,再生医学网表示,为了预防全球再次因为新的新冠病毒变种而卷起风浪,对任何一种变异毒株的研究都不能懈怠。建议大家除了要积极接种疫苗,还应在平日里做好自身的防护。
关键字:德尔塔病毒,新冠病毒,新冠疫情
反馈
版权所有2012-2019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网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1013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