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行业动态 -> 类器官再立新功?科学家利用类器官芯片实现肝脏-胰岛互作仿生模拟
类器官再立新功?科学家利用类器官芯片实现肝脏-胰岛互作仿生模拟
时间:2022-03-04 09:29:45  作者:lfy  来源:生物谷
再生医学网获悉,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流控芯片研究组研究员秦建华团队利用类器官芯片,建立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来源的肝-胰岛类器官互作体系,在体外模拟人体肝脏-胰岛轴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糖刺激响应,为糖尿病等复杂代谢性疾病研究和新药发现等提供了新策略和新技术。
  作为干细胞技术的延伸应用,类器官一直以来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研究以及药品研发等领域。凭借其自身的独特优势,类器官被视为动物实验的最佳“替代品”。特别是在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病理研究领域,类器官更是发挥出其自身强大的能力。

  再生医学网获悉,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流控芯片研究组研究员秦建华团队利用类器官芯片,建立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来源的肝-胰岛类器官互作体系,在体外模拟人体肝脏-胰岛轴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糖刺激响应,为糖尿病等复杂代谢性疾病研究和新药发现等提供了新策略和新技术。
  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来看,人体内糖稳态调控受多种组织影响,包括脑、胰腺、肝脏和肌肉等,其中肝脏和胰岛在血糖调控过程中存在复杂的功能联系,在机体糖稳态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胰岛分泌的激素(如胰高血糖和胰岛素)可通过调控肝糖的合成和分解,维持体内血糖稳态的平衡。调控作用失衡往往引起体内血糖水平失调及代谢紊乱,并可导致2型糖尿病(T2DM)发生。尽管目前已有细胞和动物模型用于糖尿病研究,但仍缺少能够反映人体复杂器官间关联作用的研究体系。
  为解决这一难题,科研人员将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前沿技术结合,构建了由人多能干细胞衍生的肝-胰岛类器官互作体系。在分区设计的微阵列芯片上实现了肝、胰岛类器官的动态培养和相互作用研究,类器官功能维持可长达1个月。
  经临床医学研究发现,该共培养体系有利于维持肝和胰岛类器官活性,并促进肝和胰岛类器官的分泌功能增强,提高器官特异性的功能基因和蛋白表达。转录组分析显示,该体系中肝类器官P450酶代谢通路和胰岛类器官中的糖酵解/糖异生通路表达升高,提示该体系有助于提升肝和胰岛类器官的糖调控功能。后续糖耐受实验(GTT)结果显示,在近餐后血糖浓度条件作用下(11mM),肝脏类器官对糖的利用率升高,胰岛类器官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GSIS)功能也增强。当进一步施加高糖浓度条件后(25mM),肝和胰岛类器官出现明显的线粒体损伤和葡萄糖转运功能下降等异常改变。
  实验结果提示,该肝-胰类器官互作体系可反映类似人体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血糖调控特点,并模拟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特征。进一步地,科研人员在该体系中加入常用降糖药二甲双胍,显示该药物可明显改善由高糖条件引起的肝和胰岛病理损伤,提示该新型类器官互作芯片体系在疾病模拟和药物评价等方面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该研究首次利用类器官芯片技术,在体外再现了人体肝脏-胰岛的交互作用特点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糖调控响应,为2型糖尿病等复杂代谢性疾病研究和药物开发等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技术。
  糖尿病虽然并非“绝症”,但却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同样也有为数众多的糖尿病患者。如何能够有效治疗糖尿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一道摆在科学家面前的难题。对此,再生医学网表示,该项研究成果的问世,或许有助于科学家们尽快地解开这道难题。
关键字:类器官,干细胞,糖尿病,临床医学
反馈
版权所有2012-2019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网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1013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