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技术 -> 疼痛的两种最新疗法——神奇的动物疗法
疼痛的两种最新疗法——神奇的动物疗法
时间:2019-08-19 08:59:30  作者:Annie  来源:再生医学网综合报道
长期疼痛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躯体、心理和社交功能,而且还影响到其家庭乃至社会。为所有疼痛患者提供治疗,是各国医疗服务的共同目标。
  疼痛已被现代医学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有些慢性疼痛本身还是一种疾病(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长期的局部疼痛会形成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症或中枢性疼痛,使普通的疼痛变得非常剧烈和难以治疗,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降低而诱发各种并发症,甚至致残或危及病人的生命。长期疼痛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躯体、心理和社交功能,而且还影响到其家庭乃至社会。为所有疼痛患者提供治疗,是各国医疗服务的共同目标。
  
  再生医学网年初时候曾经看到一篇外媒报道,认为鼹鼠虽其貌不扬但却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动物。这种小啮齿动物对疼痛有着很强的抵抗力,而这是其他哺乳动物所不具备的。现在,科研人员对其中的原因有了更好的了解。一项新的研究揭示了疼痛不敏感的分子原因,这可能最终导致人类使用新的止痛技术。事实上,鼹鼠还有其他一大堆“超能力”,它们几乎不会得癌症,它们可以模仿植物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长时间存活,甚至似乎还能违反衰老的基本生物学规律。由于这些都将能够让人类受益,所以对于这一生物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很多年时间。
  在这项研究中,来自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马克思-德尔布鲁克分子医学中心和比勒陀利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鼹鼠的抗疼痛能力展开了更进一步的研究。他们首先测试了8种鼹鼠的疼痛反应并比较它们跟老鼠之间的不同反应。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将动物的爪子暴露在三种化合物中,这三种化合物会引起轻微的类似疼痛的感觉。这三种物质为辣椒素(辣椒辣的物质)、AITC(芥末中的辣化合物)以及一种有柠檬汁强度的酸性溶液。而疼痛反应通过诸如舔爪子的时间等行为来衡量。研究小组发现,三种鼹鼠似乎对酸性溶液免疫,至于另外两种对辣椒素没有反应。裸鼹鼠是唯一对这两种都免疫的物种。当中最奇怪的发现也许是其中一种物种--高原鼹鼠,它竟然对AITC免疫。“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因为高原鼹鼠是已知的唯一一种对‘芥末痛’免疫的哺乳动物,”该研究的合著者Thomas Park说道:“事实证明,高原鼹鼠和一种刺痛性蚂蚁--天生的去尾蚂蚁--共同生活在非洲的自然环境--隧道里。蚂蚁的刺痛通常激活跟芥末反应一样的痛觉感受器。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原鼹鼠逐渐不受(这种)刺痛的影响。”为了找出啮齿动物是如何抵抗这种疼痛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它们的脊髓和神经组织样本。最有趣的发现是,高原鼹鼠的神经表面拥有更多叫做NALCN的“泄漏通道”,其能破坏疼痛信号。 
  Park指出,这些泄漏通道使得神经无法向大脑传递有关芥末疼痛的信息,它不是把信号从受体传递到大脑,而是转移了信号。为了验证这种联系,研究小组使用了一种药物来阻断NALCN的活性。果然,鼹鼠突然对芥末化合物变得敏感--至少在短时间内是这样。有些这些发现,研究人员或将可以为人类患者找到新的止痛疗法。相关研究已发表在《 Science 》上。
  
  再生医学网又近日获悉,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对巨型红牛蚂蚁(Myrmecia gulosa)的多肽蚂蚁毒液进行了首次全面鉴定,揭示了刺激人体神经系统引起疼痛的毒素。该成果发表在该杂志科学进展。“ 蜜蜂和黄蜂的毒液几十年来一直是研究的主题,但对蚂蚁毒液的研究很少。”研究资深作者,昆士兰大学高级成像中心的科学家Eivind Undheim博士说。“地球上每个有人居住的大陆都有蚂蚁,我们中的许多人都熟悉它们的毒液可以产生的毒刺。但是,尽管无处不在的蚂蚁,分析它们的毒液一直被研究人员忽视,可能是由于蚂蚁的体积和毒液产量相对较小,以及普遍的误解,即它们会产生一种简单的酸性毒液。”
  Undheim博士及其同事发现巨型红牛蚂蚁的毒液是一种具有众所周知的痛苦刺痛的澳大利亚物种,由一系列肽毒素组成,这些毒素与蜜蜂和黄蜂的毒液密切相关。“这一发现表明这些毒素是从Aculeata上发现的共同祖先基因进化而来的,或者是膜翅目昆虫的'刺痛黄蜂'部分,其中包括蚂蚁、蜜蜂、黄蜂和锯蝇。”Undheim博士说。“揭示动物叮咬背后的化学反应可以提高对疼痛生理学的理解,并有助于新的疼痛治疗的发展。”研究第一作者,分子生物科学研究所和大学高级成像研究中心研究员Samuel Robinson博士补充说。“毒液是分子的复杂混合物,动物用它来征服猎物并保护自己不受捕食者的攻击。”“特别是防御性刺痛通常会非常疼痛,并且含有直接针对我们疼痛敏感神经元的毒素。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使用动物毒液来研究人体神经系统,并了解疼痛如何通过身体传播以及如何开发阻止它的化合物。”
  再生医学网将持续关注。
  (备注:部分文字源自中国基因网。图片源于网络。)
关键字:疼痛、疗法
反馈
版权所有2012-2019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网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1013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