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常识 -> 肺移植认识的八大误区
肺移植认识的八大误区
时间:2014-02-17 11:12:54  作者:网站编辑  来源:全球医院网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器官移植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器官移植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人们对肺移植的认识也逐步增加,但多数人对肺移植手术的认识都存在着误区,具体如下:
    误区一:肺移植不像肾移植哪样成熟。
    事实上,实质脏器移植除了手术操作和某些特殊处理措施有一些不同之外,它们的核心技术是非常相近,而且可以供互相供鉴。这从器官移植的发展历史可以得到佐证;正是由于环孢A的成功临床应用,才是的有器官移植工作有了一个共同的飞跃。
    误区二:“晚期肺癌”是肺移植的适应证。
    这是在人们心目中最大的一误奁,事实上肺癌是肺移植的禁忌证。虽然极少数的“肺泡细胞癌”和“低度恶性的肺部肿瘤”引起的肺功能不全可以成为肺移植的适应证,但也必须经过严格筛查。
误区三:肺移植以延长患者寿命为唯一标准。
肺移植是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大部分病人来讲,是两者兼而得之,而对于一部分人来讲,虽然没有明显延长寿命,但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生活的更有尊严。
    误区四:肺移植没有年龄限制,年龄越大,手术越值。
    在通常情况下,单肺移植年龄需65岁以下,双肺移植年龄需60岁以下,心肺移植应更年轻。虽然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生理年龄有限放宽年龄限制,但年龄越大手术风险会越高,死亡率也会相应增高。
    误区五:只要病情需要,资金充裕随时可以接受肺移植手术。
    事实上,不但不可以,而且不可能。接受肺移植的病人,术前需要作大量检查来评估其手术耐受性和选择手术时机,这是病人及其家属在自已家里所作不到的。在确定患者可以接受肺移植后,最少有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对患者进行多种术前训练。另外,配型良好的供体寻找也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哪些可能接受肺移植的患者,最好尽早地与移植医院的医生建立定期联系,接受指导,对手术的成功有非常大的裨益。
    误区六:肺移植是适于哪些因为肺功能差而处于“临终状态”的病人。
    肺移植适于“终未期肺病”而不是处于临终状态的肺功能差的病人。肺移植有一个很好的适应期,我们叫“窗口期”。窗口期以前采取肺移植“得不偿失”,而窗口期以后实施肺移植则“凶多吉少”。虽然不能用一句话定义“窗口期”,但接受肺移植的病人,必需有足够的心、肝、肾功能贮备和良好的营养状况,以及接受移植的信心和勇气。
    误区七:肺移植的手术操作复杂,手术创伤大,是肺移植开展的主要障碍。
    相对于肾移植,肺移植的手术创伤要相对大些,而就相胸外科手术而言,肺移植的手术技术比起复杂肺癌的手术切除相对要容易。肺移植的患者虽然肺功能差,但一般情况下肺部解剖相对正常,没有肿瘤侵犯,更不用清除多处的肿大淋巴结,是一种被外科医生称为“解剖性手术”的手术操作,难度并不像想像的那么大。
    误区八:其它实质脏器移植开展得很好的医院,肺移植也会开展好,没有开展其它实质脏器移植的医院,肺移植很难作好。
    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因为器官移植是一个工程,需要很多配套的人员、仪器、药物,以及丰富的经验,而这些东西绝不可能在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多年的积累和购置,已经成功地开展了其它器官移植的医院,开展一个新的器官移植则更有保障。

关键字:肺移植,误区
反馈
版权所有2012-2019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网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1013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