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过各种媒体报道,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Rh阴性血”这个词汇。那么什么是 Rh 阴性血? Rh 阴性血真如熊猫一样珍稀和重要吗?让我们一起正确认识“Rh 阴性血”,并一步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目前已发现的人类红细胞血型系统共有 30 多种。Rh 血型系统是迄今为止遗传多态性最复杂的血型系统之一,其临床意义仅次于ABO 血型系统。
Rh 是恒河猴英文名称的头两个字母。1940 年科学家 Landsteiner和 Wiener 做动物实验时,发现恒河猴和多数人体内红细胞存在相同的抗原物质,故而命名。
在Rh血型系统中有40多种不同抗原,其中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因此临床通常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D抗原来区分Rh阳性和阴性。含有D抗原的称为“Rh阳性”;未含有D抗原的称为“Rh阴性”. Rh 抗原是一种红细胞抗原,只存在于红细胞膜。因此 Rh 阴性血的人只有在输注红细胞制品或输注的血液制品中红细胞含量较高时,才需选择 Rh阴性血。Rh 抗体天然产生的很少,除了偶尔可见天然的抗 E、抗 Cw 抗体以外,主要是通过输血或妊娠等明确的免疫刺激产生,此类抗体均为 IgG 抗体。
80% 以上 Rh 阴性人在接受Rh阳性血后2——5个月内会产生Rh抗体;如再次输入 Rh 阳性血,三周内抗体浓度可达到高峰,将导致严重输血不良反应。
Rh阴性女性血浆如有抗-D,在妊娠 Rh 阳性的胎儿时,母体内的 IgG 类抗 -D 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引起新生儿溶血病。
由于我国 Rh 阴性人口较少,此类血液的献血量和需求量都不大,因此一般情况下血液中心 Rh阴性血储备量较低。一旦遇见 Rh阴性患者集中用血或用血量较大时,很容易出现 Rh 阴性血供应紧张或缺乏的状况,因此常引起媒体及公众的高度关注。
首先,法律依据是《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十五条规定:常规检测患者Rh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检查可除外。
其次,从免疫学角度来说,由于血型不合,导致输入的红细胞在受者体内发生异常破坏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称为“免疫性溶血反应”.Rh 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反应主要为血管外溶血反应,由 IgG 类抗体引起,此类溶血属于迟发型溶血反应。因此在紧急抢救时,给Rh 阴性患者输注 ABO 同型的Rh 阳性血液,实际上冒着迟发型溶血反应风险,为患者救治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