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实现心血管和精神心理的“双心”康复,中国康复学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心血管内科和精神疾病科相关专家共同撰写《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后简称《共识》),并于2013年10月12日,在北京举行了发布会。《共识》由胡大一教授率领,丁荣晶、耿庆山、郭兰、刘遂心、毛家亮、胜利、杨菊贤七位专家共同参与编写,同时还征集了全国30余位专家的意见。希望借助专家《共识》的推广,为广大心血管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提供有益的、可供借鉴的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二十四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大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指出,心内科就诊的患者中大量存在有或同时有精神心理问题。由于传统的单纯医学模式,常忽视精神心理因素,使患者的诊治依从性、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成为目前心血管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必须面对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临床医生对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的了解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临床中遇到的大量此类问题难以运用有效的手段进行干预。因此,推广《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对于实现患者躯体和心理的完全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胡大一教授还指出,为心血管科患者制定心理处方的目的是将“双心医学”做为“心脏整体防治体系”的组成部分,立足于心血管疾病的学科体系,对心血管疾病受到来自精神心理因素的干扰或表现为类似心脏症状的单纯精神心理问题,进行必要、恰当的识别和干预。
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吁钢教授介绍,我国对心血管病患者精神障碍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2005年,在北京10家二、三级医院的心血管内科门诊,对连续就诊的3260例患者进行调查显示,焦虑发生率为42.5%,抑郁发生率为7.1%,其中在冠心病人群中抑郁和焦虑发生率分别为9.2%和45.8%,高血压人群中分别为4.9%和47.2%。2009年,调查108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发现抑郁症状患病率达7.9%,焦虑症状患病率达28.3%,共病患病率达14.3%。参考与指导。
心脏科就诊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临床处理跨度大,从普通人的患病反应,到患病行为异常及适应障碍,到慢性神经症患者的特殊应对方式,到药物副作用造成的精神症状以及心脏疾病严重时出现的脑病表现。很难用一个模式应对所有情况。本共识列出心脏科医生起到难以替代作用的几种处理方法。因为第一线接触患者的是心脏科医生,而很多患者会拒绝转诊至精神科,同时心血管疾病是致命性疾病,而心脏科患者存在的精神心理问题通常是亚临床或轻中度焦虑抑郁,没有达到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这部分患者由心脏科医生处理更安全方便。
对于合并精神心理问题的心脏疾病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精神心理问题需要遵从七条药物治疗原则:
1.诊断要确切。
2.全面考虑患者的症状特点、年龄、躯体状况、药物的耐受性、有无合并症,个体化用药。
3.剂量逐步递增,采用最低有效量,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4.一般药物治疗从2周左右开始,其与时间呈线性关系,如果足量治疗6~8周无明显改善,考虑换药。
5.治疗持续时间一般在3个月以上,根据病情决定用药时间。
6.如第一种药物无明显改善,可考虑换药,换用同类另一种药物或者作用机制不同的另一类药物。
7.与患者有效的沟通治疗的方法、药物的性质、作用、可能的不良反应及对策,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相信《共识》的出台及推广,将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实现心血管和精神心理的“双心”康复。据悉,后续中国康复学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将在深圳市康哲药业的配合下,围绕《共识》开展“双心走基层”城市巡讲活动,大力推广《共识》,为更多在心血管科就诊伴发心理障碍问题的患者带去福音和真正的“双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