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在医疗行业的巨大前景不仅仅表现在直接辅助医生治疗病人上。病人现在还可以持续地查看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对自己也有了解。在 2014 年的 CES 展会上,索尼、LG、佳明等厂商都带来了可以监测心律、血压和血氧含量的可穿戴设备。到 2018 年,消费者手中的可穿戴设备数量有望达到 1.3 亿部。就这种接受程度来讲,可穿戴设备在医疗行业内可以具备完美的应用前途。
为了更好地了解医疗用途的可穿戴设备,笔者跟医疗器械服务企业 Emdeon 总裁 David Peterson 进行了交流。David 认为在医疗领域内采用可穿戴设备是提高病人参与度、提高人口健康水平至关重要的一步,解决日趋复杂的医疗环境问题。可穿戴医疗技术可以为这个行业带来三个明显的好处:信息互联、社区、游戏化。通过强化这三个好处,医疗企业可以想出提高参与度的新方法,提出准确、长远的私人和人口健康观点。
信息互联
医疗信息在传统意义上来讲是极度不均衡的。需要找到一种集成、聚合、分析离散的数据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太难,成本太高,但如果实现了却可以让医疗行业朝低成本高效率、以事实为基础的治疗方向发展。不过,隐私和安全的顾虑将成为交换病人医疗数据的技术挑战。
要想成功地应用可穿戴以了技术,可穿戴设备行业就必须开发出一种可以允许信息访问、提供服务支持的网络。这种网络已经通过了小规模的试验,比如说 FitBit 之类的可穿戴设备,它将收集到的用户数据对其他用户数据进行对比。
如果能够用更大的人口基数组成一个网络,那么将会产生更多有意义的数据对比和数据分析,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可能需要可穿戴设备厂商与具备国家级网络、能够访问病人医疗信息的组织合作。像 Emdeon 这样的企业,每年会处理接近 70 亿次医疗记录,还有一些医疗管理软件,都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这样的网络能够聚合来自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和医疗数据,创造一个群体健康更完整的蓝图。
大概在十二世纪,第一只眼镜出现,它使用水晶打磨而成;再往后推几百年,清代的工匠就制作出了戒指算盘;今天,可穿戴医疗技术正以智能衣物(包括鞋子、眼镜、手表、戒指等)的形式进入我们的生活。不管这些可穿戴设备会设计成什么样,以什么形式配搭,它们都将在未来的医疗行业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可穿戴设备传感器准确性、数据量的提升,它能有效地通过识别特定人口的趋势和共性来降低医疗成本,从而更好地采取预防措施。通过手机更多的数据量,还能讲对个人的检测和诊断变成更高效的人口医疗管理。
通过让病人来参与、驱动数据收集活动,可穿戴设备可以改变数据、分析的方法来提高健康质量。假设我们在清朝,突然用上了戒指算盘,那效率肯定特别惊人;这就好比 Google 地图对交通的影响,人们为 Google 地图提供了数据,Google 地图为人们提供了完善的导航服务,现在又要用可穿戴设备为医疗行业提供数据,那么医疗行业肯定也会为人们带来更多好处。
可穿戴医疗技术也许不可能替代医疗记录,但它收集到的数据却能提供更有远见的信息。医疗组织可以用这些数据来为病人服务,开发出更高效、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与此同时还降低了医疗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