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中,胸腰段脊柱的影像学参数与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HRQOL)的直接关系已得到多方证实,无论是脊柱整体还是相关局部的解剖参数都已经得到明确定义,而矢状面重建的临界阈值也得到了确认。相对而言,关于颈椎解剖学参数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对其与颈椎手术预后的分析则更是有限。
颈椎要承担头部的重量,是整个脊柱中运动范围最大的节段,其复杂的解剖结构使颈椎很容易发生一系列的结构异常,这些异常不可避免的会与颈椎序列病理性改变相关,甚至直接导致这些改变。如果这种颈椎序列的病理性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降低其功能和生活质量,必要时需行手术治疗。另外,机体为了维持平视而进行自身调节时,颈椎将对其下的脊柱序列甚至骨盆角度产生重要影响。
以往,脊柱序列异常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多集中于胸腰段脊柱和骨盆区域,少有关注于颈椎者。就目前来看,手术纠正颈椎序列异常的适应证尚不明确,需要进行纠正的程度也没有标准规定;此外,颈椎畸形的分类、手术方式的选择均有待进一步明确。因为以上现状,本文希望对颈椎序列解剖学参数及预后评估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为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意见,并揭示现有文献的不足;同时,希望与已经建立的胸腰段脊柱手术相关的解剖参数进行对比;另外,还将讨论其它与颈椎畸形相关的病理改变,如邻近阶段退变、脊髓受压等。
颈椎序列相关解剖参数
颈椎最为重要的功能是维持头部的位置和平视。一般来说,头部的重心位置在矢状面上位于枕骨隆突以上,外耳道外上方约1cm,重心位置的改变将产生类似悬臂梁作用使负荷增加,进而导致肌肉做功增加。在分析颈椎稳定性时,通常将其分为3柱(1柱位于前部,2柱位于后部),这一分类方法首先由Louis提出,并被Pal和Sherk确认,前柱包括椎体和间盘,2个后柱则包括关节突关节,这一分类方法有别于Denis对胸腰段脊柱进行的分类(前柱:前纵韧带、前部纤维环和椎体;中柱:后纵韧带、后部纤维环和后半椎体;后柱:后弓和韧带复合体)。对于颈椎来说,头部重量的传递顺序是隆突——C1侧块——C2,然后此负荷经C2分别传导至前柱(C2-3间盘)和后柱(C2-3小关节),在具体负荷分配比例上,前柱为36%,2个后柱共承担64%。这种分配比例也有别于腰椎,腰椎的负荷分配是以前柱为主(67-82%),后柱为辅(18-33%)。颈椎椎体的楔形形态使其整体呈现前弯,可以有效代偿胸椎的后弯,胸椎的后弯有利于维持肺容积的扩张,后弯程度随年龄递增。颈椎前弯的尾段在颈胸交界处参与胸椎后弯的形成,颈椎曲度的异常,如前弯消失或后弯形成,将导致疼痛和功能异常。
三种方法常用来测量颈椎曲度:Cobb角、Jackson生理应力曲线以及Harrison后切线法(图1)。据报道,通过C1测量Cobb角所得颈椎前弯偏大,而通过C2测得的Cobb角代表颈椎前弯则偏小,Harrison法所测得的数值较为准确。但目前临床仍最常用Cobb法评估颈椎曲度,因为此法较易操作,且组内、组间可靠性均较好。